一辆尾气不达标、挡风玻璃开裂的燃油车,在安徽年检未能通过,却在河南乡镇的机动车检测站轻松“通关”;一辆发动机故障、刹车灯破损的皮卡车,跨省后摇身变为“合格车”……日前,“新华视点”记者曝光了豫皖省际毗邻地区机动车检测乱象,引发关注。
最新消息显示,河南省周口市已迅速成立由周口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对报道涉及的3家机动车检测机构的资质手续、检测标准等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明确前,暂停相关业务。对于涉嫌违法违规的,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同时,举一反三,对全市机动车检测机构进行排查整治。 媒体报道指出,据群众反映,近年来,靠近安徽省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项城市、鹿邑县等地乡镇陆续开设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安徽等地车主,主打“卖点”是不合格车辆也能“包过”。报道称,一名车辆存在问题的安徽车主去年在本地年检时,由于车辆尾气不达标,被检测站要求维修。而维修店人员却告诉他,可以帮忙去河南代检,确保能通过。“车送回来时,确实过检了。”今年,这位车主在安徽的车检又没过,他再次去河南“碰碰运气”。在豫皖交界处的项城市秣陵镇,项城市鸿祥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内,不少待检车辆来自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包含大货车、皮卡车、私家车等车型。在这里等了两三个小时后,上述安徽车主的车再次成功过检。记者暗访的几家机动车检测站均位于乡镇,多被麦田包围,且有“黄牛”出没。据有关部门此前通报的材料显示,去年上半年,周口市检验机构受托检测异地车比例约为47%;而此次记者暗访的项城市鸿祥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沈丘县顺风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外地车检验占比竟高达78%和93%。当“问题车辆”在监管的夹缝中游走,公共安全与环保红线被突破,这场“异地包过”的交易背后,暴露的不仅是检测机构的失守,更是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深层困境。 毗邻外省的乡镇检测站以“包过”为卖点,吸引大量外地车主,俨然成为“问题车”的“避风港”。究竟是哪些环节失守导致? 一方面,部分监管机构“看不懂专业数据”“查不出猫腻”;另一方面,当前存在的跨省数据壁垒,使得省际间缺乏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机制,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机动车检测是守护道路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关键闸门。一辆“带病车”上路,不仅威胁车主自身安全、污染环境,更可能酿成公共悲剧。严厉打击伪造机动车排放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违法行为,尤其是监管不正常的异地车检,一些地方早有先行探索,并形成经验。 在广东,建成移动源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将存在异地年检车辆占比高、检测数据异常、适用检测方法错误等问题的检验机构作为重点,组织地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专项行动; 在安徽合肥,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大数据平台筛查异常车检记录,如同一车主短期内多次检测、异地车牌集中检测等,联合公安部门开展靶向突击检查,形成“突击检查+远程监控”双轨并行机制; 在辽宁沈阳,实施超标车辆区域协同治理,推进区域检验机构规范化管理。发布尾气都市圈协同治理交办单,会同各市对4838台(次)年检超标和35台(次)冒黑烟车辆开展协同治理。发现异地检测车辆247台(次),倒查119家检验检测机构。通过都市圈超标车辆区域协同治理,各市机动车检测平台三级联网传输数据和质量显著提高。 如何让“交界”变“共建”,南京和马鞍山两地的做法值得借鉴。 2024年2月,江苏南京与安徽马鞍山共同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跨区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形成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执法行动利用大数据对两地互检机动车辆进行筛选、分析,在南京市、马鞍山市各选择4家毗邻省界,检测量较大、合格率较高、信访投诉较多以及首检不合格异地检测合格车辆较多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深入排查比对,实现精准执法。从各地已有的实践不难看出,唯有打破行政壁垒、强化技术赋能、压实各方责任,才能让不合格却“包过”的灰色产业链无处遁形。毕竟,安全与环保的底线,从来不是可以跨省“交易”的商品。 |